中美关税谈判的结果显著超出市场预期,乐观情绪迅速反映在资本市场中,恒生指数单日飙升近2.9%。然而利好仅昙花一现,隔日空头迅速回补,市场重新走弱。

这不禁让交易员反思:市场为何在利好落地后反而转向?在目前这场谈判的“暂停键”背后,哪些更关键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?接下来的宏观线索,又将如何决定博弈的走向?
美国陷入“滞涨”,谈判需求紧迫
从宏观视角看,关税对中美的打击路径并不相同。对美国而言,这是一场供应端的冲击,可能在几个月后推升通胀、压缩企业利润空间;对中国而言,则是需求侧的打击,更直接地压制出口与投资。
短期来看,美国经济数据仍有韧性。4月非农就业数据强劲,ISM制造业和服务业PMI 高于预期,叠加低油价和进口抢跑效应,使得通胀暂未加剧。但如果高关税长期持续,鲍威尔担忧的“滞胀”局面将日益严峻:经济增长放缓,物价却仍然顽固,美联储货币政策深陷两难抉择,通过降息快速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操作空间非常有限。
从政治周期来看,2026年美国将迎来国会中期选举,财政政策约束将逐步强化。当前美国背负36万亿美元国债,其财政压力已不仅是“赤字”,而是结构性危机。关税、赤字、债务三者交织,决定了这场谈判对美国而言并非“可有可无”,而是“迫在眉睫”。
中国提前出手,稳定市场预期
相比之下,中国的应对显得更为从容与主动。在中美谈判和美联储议息会议临近之际,中国政府提前推出一揽子宽松政策,进行预期管理。我认为背后的主要原因有二。
一方面,选择在4月PMI数据走弱、五一假期结束后的市场空窗期发力,有助于对冲经济下行压力;另一方面,配合人民币汇率阶段性升值窗口,有效缓解资本外流和汇率波动的担忧。
政策工具方面,最新的刺激措施包括对大型银行下调50个基点的存款准备金率,对汽车金融和融资租赁公司定向降准至0%,政策利率下调10个基点,下调一系列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利率,以及增加多个定向贷款额度等。
除此之外,资本市场同步发力,合并股市的支持工具,放松险资入市的部分限制,并且要求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资产投资部门,用于投资科技股和创新债。
这轮刺激政策不仅增强了市场信心,根本目的在于刺激内需,用结构性的方式撬动信贷扩张,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升级、消费换新和养老服务等。这有利于推动结构升级,减少对外部因素的依赖,把关税阴影下的“被动承压”转变为“蓄力反弹”,为潜在冲击做准备。
从外贸结构来看,最新数据显示,中国对美出口一季度同比下降11.2%,但对东盟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增长8.4%和3.6%。这表明供应链区域多元化战略正逐步见效,增强了中国在后续谈判中的议价能力。
协议签订,贸易战刚开始?
虽然中美双方已暂时搁置新的关税措施,但实质上的角力并未真正缓和。换句话说,在此前贸易几近冻结的背景下,关税更像是一种制裁工具,而非博弈筹码。如今随着贸易逐步回暖,关税战或许才真正进入了实质性谈判阶段。
此次双方将关税从“非理性”下调至更加可接受的水平,有助于减轻美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,也为中国出口企稳和内需提升创造空间。然而,对于中国来说,共计30%的关税依然会增加一部分企业的成本,抑制需求。而对美国来说,只要债务高企,且财政和贸易赤字问题未解,任何的协议可能只是暂时的休战。
与此同时,美国可能会在其他领域继续加码,比如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、对关键零部件的出口管控、甚至在东南亚或墨西哥推行“绕道壁垒”。换句话说,战线可能会转移,但竞争不会消失。
接下来关注什么?
尽管贸易摩擦暂时缓和,市场并未因此完全放松警惕,二季度无疑将成为中美经济政策和市场情绪走向的重要阶段。
就关税谈判本身而言,鉴于双方已经在超过100%的关税上让步,未来再接近该水平的可能性非常低。然而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提到了中国可能达成新的采购协议,但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警示。如果中国像2019年那样,在即将到来的谈判中继续掌握主动并采取“承诺但不兑现”的策略,可能进一步削弱美方的谈判筹码,从而为中国资产提供更强的支撑。
对于美国来说,市场正在关注关税谈判、减税和降息这三大政策方向,至少需要在其中看到一至两个实质性进展,才能有效支撑风险资产的估值水平。若进展不及预期,投资者可能被迫重新计入关税冲击带来的经济与企业盈利压力。
而中国方面,当前较低的关税水平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部风险,市场普遍认为年化增长率达到5%的目标可能无需大规模额外刺激。但若经济数据在二季度出现实质改善,7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或成为新的政策发力点。当前,在 AI股崛起和中国推出刺激政策提振内需的叙事下,科技和消费仍然是值得留意的板块。
总的来说,关税大降不代表风险出清,贸易继续不意味着信任重建。中美之间的谈判仍将反复,而市场也将在“缓和”与“警惕”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。
做好交易准备了吗?
只需少量入金便可随时开始交易,简单的开户流程,几分钟之内即可申请。
台币暴涨:关税示好与美元重估
5月新台币意外大涨,两天飙升近8%,创1988年以来新高,带动亚洲货币联动升值。背后隐藏哪些政策信号?又将如何影响全球贸易与资产配置?
美国经济全景图:关键指标与洞察渠道
作为全球经济的风向标,美国经济的动态与展望时刻牵动着市场的神经。从华尔街的交易大厅到普通美国家庭的餐桌,从跨国企业的战略布局到新兴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,经济状况的微妙变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
纳指暴涨12.5%:不要过于乐观
在经历了大幅抛售后,纳指迎来了十多年来最大单日涨幅。虽然美国关税政策的消息推动了反弹,但全球经济担忧和贸易紧张局势依然存在。本文将深入分析市场近期走势背后的因素,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势。
日经指数反弹:短期修复而非趋势反转
自3月末大幅下挫后,日经指数周一出现反弹。尽管短期回升略微缓解市场情绪,但美国加税、全球经济放缓及日本经济脆弱性,仍令投资者忧虑。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,市场未来何去何从?
关税重锤砸下,好戏刚刚开场
4月4日,特朗普宣布了比市场预期更为强硬的对等关税措施,刺激避险情绪升温,风险资产遭遇普遍抛售。交易员当前最关心的两大问题是:下一步关税动态如何演变?跨资产的方向性走势能否持续?
对等关税来袭:三大情景解析!
4 月 3 日澳东时间凌晨 6 点(北京时间凌晨 3 点),白宫酝酿多时的对等关税即将生效。